当前位置:首页 > IT大事件 > 正文

华虹系整合进入深水区:百亿级同业资产收购压线兑现三年承诺

华虹系整合进入深水区:百亿级同业资产收购压线兑现三年承诺 华虹收购华力微 晶圆代工整合 同业竞争解决 12英寸产能扩张 半导体国产化 华虹五厂 特色工艺 承诺兑现 第1张

   2025年8月17日晚间,一则公告震动国内半导体圈——千亿市值的华虹半导体突然宣布启动对上海华力微电子控股权的收购程序。这场酝酿两年的资产整合,选择在科创板上市两周年的节点启动,距离承诺期限仅剩一年时间,被业内视为'压线履约'的关键动作。

   根据公告披露的核心条款,此次收购瞄准的是华力微旗下与华虹存在65/55nm及40nm工艺节点同业竞争的华虹五厂资产。该标的当前正处于资产分立阶段,意味着华虹系内部多年悬而未决的同业竞争问题即将迎来实质性破局。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告发布前两天的8月15日,华虹股价已提前异动,单日暴涨11.35%,今年以来累计涨幅突破70%,市场对整合预期早已蠢蠢欲动。

   这场交易被赋予双重意义:既是兑现2023年上市时'三年内注入华力微'白纸黑字的承诺,更是华虹系应对半导体行业深度变革的战略落子。收购采取发行股份结合现金支付的模式,交易对手方包括上海华虹集团、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国家大基金二期等重量级资本。尽管具体作价尚未披露,但华虹五厂12英寸晶圆产线的稀缺性,决定了这绝非普通量级的整合。该产线月产能约3.8万片,主要覆盖55-28nm工艺节点,恰是当前物联网、汽车电子领域需求最旺盛的制程区间。

   回看华虹的产能布局,无锡12英寸产线爬坡成效已在最新财报中显现。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12英寸晶圆营收占比历史性突破59%,反超8英寸产线。更值得玩味的是产能利用率——第二季度飙升至108.3%,这种超负荷运转状态,暴露出当前产能与市场需求间的巨大鸿沟。华虹五厂的并入,恰能缓解燃眉之急。

   集成电路产业观察人士指出,这次整合远非简单的资产叠加。华虹与华力微原本在技术路线上泾渭分明:前者深耕特色工艺平台,后者专注先进逻辑工艺。但在国产替代浪潮下,双方在65/55nm节点的业务重叠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将华虹五厂纳入上市公司体系后,不仅可消除内耗,更能实现12英寸产能与特色工艺技术的耦合。华虹最新量产的55nmBCD工艺就是例证,该技术正加速渗透电源管理芯片领域,收购后工艺协同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资本市场的反应颇具深意。公告明确提示停牌不超过10个交易日,这种快节奏操作,侧面反映交易各方已做好充分铺垫。而华力微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预增超100%的业绩底色,更为整合后的业绩想象注入强心剂。不过也有分析师提醒,半导体设备兼容性、客户资源整合等实操环节仍存挑战,尤其华虹五厂分立过程中的资产交割细节将成关键变量。

   站在更宏观的视角,这次收购恰逢海外IDM巨头加速推进'ChinaforChina'战略的窗口期。随着国际客户要求本土化供应的诉求激增,华虹二季度消费电子营收占比已达63.1%。整合华力微资产后,华虹在55nmBCD、嵌入式存储等特色工艺的产能释放将如虎添翼,中国晶圆代工'第三极'的产业地位有望实质性跃升。正如华虹总裁白鹏在季报中强调的:'实现产能规模到技术生态的全面升级'——这场百亿级整合的真正价值,正在于此。

发表评论